21世紀經濟報導:香港金融科技如火如荼

香港金融科技如火如荼

香港目前有超過600家金融科技公司和初創企業,為全球初創企業迅速拓展的首選城市之一。


一場席捲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助推了香港乃至全球的金融科技加速發展。

“香港是消費者金融科技普及率最高的市場之一,金融科技採納率指數達到67%。排名高於法國、美國和日本等發達經濟體,同時香港亦擁有較高的B2B金融科技普及率,66%的金融科技公司專注於B2B 市場,因此金融科技在B端及C端的應用而言,香港都領先其他發達經濟體。”香港投資推廣署金融科技主管梁瀚璟向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表示。

對於大眾而言,最常用的金融科技類別是轉帳和支付,電子錢包的湧現大大加快了香港金融科技的發展步伐。2016年8月,包括支付寶香港、WeChat Pay(微信支付)等5個儲值支付工具(SVF)持牌人獲得香港首批儲值支付牌照。目前,香港共有18個持牌儲值支付工具營運商。

事實上,近年來,以內地兩大科技巨頭支付寶、微信支付為首的各大移動支付運營商在香港的“搶地盤”之戰越發激烈。

在螞蟻集團粵港澳大灣區戰略發展和政府事務執行副總裁陳婉真看來,港府為了推動電子支付的發展可謂“不遺餘力”。例如,近期推出的電子消費券計畫中,共有550萬名香港市民獲發首批電子消費券。此次計畫特區政府甄選了四家儲值支付工具營辦商,分別為支付寶香港、Tap&Go拍住賞或WeChat Pay HK領取消費券。

此次的電子消費券吸引了大量本地的小商戶積極採納電子支付,包括本地零售、餐飲及服務商戶等。據瞭解,支付寶覆蓋香港逾10萬本地商戶屬最多,用戶人數超過400萬,並有270萬活躍用戶。WeChat Pay HK則表示註冊用戶逾380萬,覆蓋近9萬香港本地商戶。

八家虛擬銀行啟航

香港是全球銀行機構密度最高的城市之一。全球首100大銀行中,有逾70家在香港營業,超過29家跨國銀行在港設置地區總部。雖然香港僅有750萬本地人口,但其有亞洲金融中心的地位,又背靠中國內地龐大市場,這讓香港一直以來都是全球銀行業盈利最高的市場之一。然而,數十萬低收入人群曾因最低存款結餘的門檻而被香港銀行業拒之門外。

隨著新的科技手段湧現,讓一度如“雞肋”般的低附加值客戶重新變得有利可圖。2018年5月30日,香港金管局發佈《虛擬銀行的認可》指引修訂本,明確指出“銀行、金融機構及科技公司均可申請在香港持有和經營虛擬銀行”,這為香港的虛擬銀行大戰正式拉開了序幕。

2019年3-5月間,香港金管局陸續發出八張虛擬銀行牌照,由渣打、眾安、中銀香港、WeLab、阿裡巴巴、騰訊、中國平安以及小米各自牽頭的財團奪得。香港金管局近日公佈的資料顯示,8家虛擬銀行開戶數目已達到58萬,存款總額近200億港元。

香港是亞洲區內率先推出虛擬銀行的城市之一,目前香港的虛擬銀行數目在亞洲處於領先地位。香港有眾多不同的銀行服務提供者與平臺可供消費者選擇,而競爭之下令服務價格下降,同時提升客戶體驗。例如,大部分銀行已取消戶口最低結餘收費的門檻,很多銀行亦紛紛投放更多資源用於數碼平臺。

市場對於螞蟻銀行在內的八家虛擬銀行寄予厚望。陳婉真坦言,在開業初期,大部分虛擬銀行以高息存款獲客,但已逐漸開始拓展至貸款等其他業務範疇,“虛擬銀行剛剛開始起步,很難與那些有過百年歷史的龍頭銀行競爭,提供全面的服務。由於虛擬銀行沒有實體分行,他們主要依靠科技手段、資料等來提供服務。”陳婉真表示。

同時,隨著香港監管機構積極吸引金融科技投資進入市場,本地金融界的金融科技普及率亦有上升的趨勢。香港金管局2020年公佈的調查顯示,35%至56%的銀行視金融科技為發展機遇,86%的銀行正逐步將金融科技融入各種金融業務。

生態圈百花齊放

香港金融業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19世紀中葉香港開埠,整個金融業的發展脈絡與香港經濟轉型以及世界格局的變化密不可分。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之一,金融機構雲集,近年來吸引了大量海內外的金融科技初創公司落戶香江。

資料顯示,香港目前有超過600家金融科技公司和初創企業,為全球初創企業迅速拓展的首選城市之一。香港有8家獨角獸(估值逾10億美元的初創企業),以及3間位列畢馬威金融科技100強的企業。同時,截至2020年7月,香港20家金融科技初創公司一共融資超過4.76 億美元。

“香港有160多家銀行、160多家保險公司、800多家證券公司以及數百家保險仲介公司,作為金融中心已經擁有非常良好的基礎,這為B2B金融科技公司帶來龐大的商機。但在金融科技浪潮洶湧而來的大背景下,香港需要提升金融行業的競爭力。因此香港先後推出了虛擬銀行、虛擬保險牌照,希望借助這些新進入者,推動整個金融行業的創新和競爭,從而降低費用、縮短時間,為市民及中小企業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務。”梁瀚璟說道。

在梁瀚璟的觀察當中,香港的金融科技發展大致分為三個階段:第一波是移動支付,第二波是財富管理或者智慧投顧,第三波則是監管科技。

“香港有更多的虛擬銀行、虛擬保險、金融科技公司並且這些公司發展得很好,這證明了市場對這些行業和公司的信心,使這些公司能夠在金融科技這個生態中蓬勃發展。這也降低了門檻,有助於初創企業提供互補的解決方案。”新世界發展創新平臺助理總經理黃振南說道。

今年3月,英國Z/Yen集團與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聯合發佈第29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數”報告,香港的總排名為全球第四位,較去年9月報告中的排名上升一位。在以資料為依歸的五類競爭力領域中(即營商環境、人力資本、基礎設施、金融業發展水準、聲譽和綜合),香港的排名均為前五位。

“很多香港市民最初對電子支付一無所知,到現在已經越來越普及,金融科技的生態圈越發蓬勃,新產品百花齊放,產業鏈不斷延伸。電子錢包推出初期,整個香港只有兩三家收單機構(merchant acquirer),而且一些龍頭銀行亦開始推出自己的電子支付平臺,希望分得一杯羹。”陳婉真表示。

最佳“試驗田”

為了幫助金融科技初創公司更好地拓展商機,香港投資推廣署於今年6月推出了全球Fast Track計畫,協助它們加快接觸一眾潛在客戶,包括各大金融機構、企業和金融科技策略投資者。據瞭解,計畫推出後,短短兩個月時間內,已經收到了超過200家全球金融科技公司報名參與。

梁瀚璟透露,該計畫邀請了70多家香港本地、國際企業及投資者龍頭,包括中銀香港、滙豐、渣打、港交所、周大福企業有限公司、數碼港、大灣區發展基金管理公司等,直接與金融科技公司進行配對接洽。

“這個計畫亦邀請了二三十家投資機構參與,涵蓋天使投資者、風險資本、家族辦公室等不同類別,投資的金額由數十萬美元至上千萬美元不等,可以滿足不同金融科技初創企業的需求.”他表示。

據瞭解,目前香港的金融科技初創企業中超過70%的創始人來自海外或內地,陳婉真笑言,香港地理位置優越,背靠國內,面向世界,這為很多金融科技公司提供了最佳的“試驗田”,成為他們進軍海外或拓展內地市場的跳板。

以螞蟻集團為例,其已在港澳市場佈局了電子支付、虛擬銀行、跨境匯款等多個業務,“香港作為享譽全球的國際金融中心,對於我們部署國際化戰略,香港市場可以有很多經驗可以借鑒,”她表示。

支付寶於2017年5月在香港推出獨立的電子錢包,在短短數年間已累計超過400萬使用者,在眾多的電子錢包運營商中脫穎而出。在陳婉真看來,金融科技企業進入新市場必須“貼地”,推出的產品必須符合不同市場的消費者習慣、生活方式、文化等,監管政策亦需要與時俱進。

以支付寶香港為例,香港全線新巴城巴、全線龍運巴士及500輛九巴路線、港鐵均可使用支付寶“易乘碼”,但市民卻暫時不能享受港府提供的交通津貼。“我們作為後來者,優勢是沒有包袱,可以利用很多新科技,希望政策能加快推動金融科技發展。香港運輸署都十分希望推動智慧運行,但相關的運輸條例在上世紀70年代出臺的,當時並無電子支付工具,而政策的修訂仍需經過很多流程。”陳婉真坦言。

(作者:朱麗娜 編輯:李瑩亮)